【行走田野 发现安徽】小龙翻飞一舞千年
来源:环球国际平台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27 13:30:01
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安徽之美。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新皖事公众号、中新网安徽新闻联合策划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田野实践作品集《行走田野 发现安徽》专题上新啦!
正值阳春三月,皖南大地,春暖花开,生机勃勃。在绩溪县委宣传部、绩溪县融媒体中心、泾县县委组织部、泾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余名学子走进两地,深入田间地头,挖掘乡村故事,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新闻人的“四力”要求。
专业实践教育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坚持多年的教学特色安排,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学习与专业田野实践、教育方法的理念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青年学子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珠运龙舞童欢腾,春暖绩溪乐未央。绩溪县扬之小学的操场上,一群生机盈然的小朋友们手持“金龙”、身着红装,随音乐翩然翻腾。红裳如火,金龙游腾,鼓乐和鸣,气势磅礴,小演员们在铿锵舞步中演绎手龙舞文化的独特魅力。
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时期。每逢传统节日,当地百姓便用篾和彩绸扎制小龙,供孩子擎舞游玩,传递“子嗣兴旺,望子成龙”之愿。2014年,手龙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舞蹈形式和蕴含的徽文化韵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绩溪百姓的生活土壤中,成为难以割舍的民俗情怀。
屋子的正中间是一张矮而宽的木桌和一把小小的木凳,角落里堆放着磨好的竹篾、一些“手龙”的成品与半成品。桌子上依次放着做了一半的“龙头架”、布料、热熔胶和扎龙所需的其他材料。“龙头架子首先要从剖篾开始,铺好篾就扎圆圈。”曹密华挑选了一支合适的竹篾,演示制作龙头的第一个步骤。
制作一只手龙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制作的步骤不仅需要手法精细,材料也有讲究,最难的是制作龙头。龙头竹篾需要用生长期在两年到三年之间的竹子,这样剖出的篾柔韧度适中,结实好用。
曹密华的父亲曹武根是手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重拾扎龙技艺的手艺人,绩溪县的手龙几乎都出自曹武根之手。年少时舞龙,年老时扎龙,他与手龙打了一辈子交道。
制作“龙头架”需要比照曹武根留下来的样品尺寸,考虑到舞龙的小孩子年龄大多是10岁到13岁,曹密华把尺寸改小,为孩子们减负。
作为家中长女,曹密华接下了传承的担子。平日里住在县城照顾小孩,但每当有扎龙的任务,曹密华便赶回上庄村给父亲帮忙。这条从县城到曹家小院的路,漫长而曲折,她来来走了很多年。
从跟着父亲开始有效学习,到现在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项非遗,曹密华扎龙已经有十几年了,始终用责任与热爱延续着上一辈人的信仰与情怀。
“有困难就慢慢解决,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手龙舞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她说。
如今,绩溪县已有3所小学设有手龙舞传承基地,第4所小学传承基地正在申报中,少年宫也开设手龙舞相关课程。截至目前,该县手龙舞“小龙人”数量达200多人。
绩溪县扬之小学于2019年开办,校长邵宗惠在主张让非遗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将非遗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扬之小学的手龙舞队由20余名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组成,他们身穿红色金麟短袄裤,手持竹篾和彩绸扎制的小龙灯和小龙珠,手中的舞龙上下翻飞,盘旋起伏,表演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作。
曹苏晨是手龙舞队队员,她是曹家第四代“小龙人”,学习手龙舞已有一年多。除了每天要做俯卧撑和跑步等体能训练,早上还会花一个小时练习舞龙,过程虽然辛苦,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我会把手龙舞传承下去,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给更多的人。”她说。
手龙舞队的叶宇轩也坦白说自己在学习手龙舞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训练时的疲惫和动作不熟练。但幸运的是,他的老师和家人一直在他的身边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在绩溪,像曹苏晨和叶宇轩这样热爱手龙舞的孩子还有很多。绩溪县的上庄镇毓英小学也组建了一支手龙舞表演队,每一个成员都在学习和表演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在无形中成为了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正是有了这一些孩子们的坚守和传承,手龙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绩溪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邵宗惠看来,非遗文化进入课堂能加强孩子们对于非遗的热爱,从而进一步来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我认为这个非遗项目,它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乡愁所在。”只有将非遗传承下去才能留住乡愁。
扬之小学程默哉是学校手龙舞队的负责人,负责与体育有关的非遗教育项目开发。他本人擅长武术、跆拳道,联想到将手龙舞与武术元素相结合设计一套有扬之特色的手龙舞。
在将手龙舞和武术融合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听取了曹武根的意见。在曹武根的指导下,扬之小学手龙舞队花费两年时间创编了“功夫手龙”这个项目。
舞步设计方面,为了表现出龙的威风凛凛以及孩子的童真童趣,他们多用武术步型,比如弓步、马步、虚步等,典型动作包括“八字舞龙”“单侧起伏”等。
正是在曹密华、邵宗惠、程默哉这些人的努力下,手龙舞非遗传承得以创新和发展。
如今,绩溪县积极推动手龙舞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非遗课程、参加全国手龙舞比赛、积极申报非遗课题等方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手龙舞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绩溪县将继续挖掘手龙舞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的合作机制,让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技艺,培育更多的手龙舞传承人,使这一传统民间舞蹈不断传承发展。
(原标题:【行走田野 发现安徽】小龙翻飞,一舞千年:走进绩溪上庄手龙舞的世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